水务改革的原因和目标是什么?水务改革有哪些关键词?当下的措施和未来的路又是什么?对任何地方和城市而言,水务改革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改不行,否则当地的水务建设与运营玩不转。
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克罗齐有一句名言,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如果把近三年的PPP实践比作一部当代史,那么以水务为代表的传统公用事业发展,就是一部真实的历史。这部历史,总体而言,还是被尘封着,现在越来越少的人去触碰它了。反过来,PPP当代史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实际上也是过去历史的真实反映。PPP、融资平台、传统公用事业企业,是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三块棱镜。这三块棱镜,虽然背对背,但是互为映射,也互相影响,任何一块都不能独自遮天蔽日。穿透这三块棱镜,可以看到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光影里有一个共同的瑕疵,那就是“碎片化”。
水务就是其中的一块棱镜,它属于传统的公用事业,是存量。当代的PPP,集中于增量。用增量的理论无法诠释存量的问题。同样,由于存量已经板结成一个庞大的系统,把存量剥出来做PPP,牵一发而动全身,动静太大,说不定影响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地方政府也不愿意。也并不能普遍证明PPP项目一定比传统的模式来得效率高,更多的情况是比较的边界差别很大,无法相比。所以,用简单的PPP项目来试图推行水务行业系统化改革,实际上很难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所以,探讨水务改革,首先要讲清楚水务改革是什么,改什么,为什么要改?为了使讨论的边界更加清晰,内容更加深入,把水务的范围集中于传统的供排水及污水处理行业。那些新增的黑臭水体治理等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一、水务改革的原因和目标
讲水务改革一定要理清思路,要区分什么是目标,什么是手段。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是把手段当目标,那就是为改革而改革。改革不是目的,目标才是目的。而弄清目标,也是一个历史性难题。首先就要弄清传统的供排水行业的主要症结在哪里?前一段时间中国水网发表了《解析供排水行业不平衡不发展之痛》。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指出了供排水行业总体能力不足的问题。文章认为,“新时代新水务时代,供排水系统的良性循环发展,不仅要保证人们能看到的水体景观达到水清、草绿、湖明亮的美好感观,还要关注看不到的地下管网的建设,使城市的脉络更畅通更康健。”文章虽然指出了一部分病症,开出了部分药方,而没有指出病因。
人类是择水而居、因水设城的。供排水是一个城市和地区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是灵魂。它甚至可以影响到当地的文化。即使是PPP模式很完美的,也只能改变当地的水环境,没有触及到这个源头。上文里所展现的近年来一些典型案例只是表象,单靠设施建设只能弥补暂时的能力不足,而新的设施又无法及时地提前跟上。各地城市的供排水设施都是由当地的国有企业投资、建设和运营的,所以称之为“传统的”水务行业。正是由于这些水务行业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老百姓的“高质量”的生活,所以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用PPP治理黑臭水体,用PPP建造防洪堤坝,或者社会资本用PPP多参与几个污水处理项目,这些都不是水务改革。水务改革的目的主要是如何尽快地让老百姓喝到用到“高质量”的水,如何尽快地让老百姓免受直接影响其生活的污水和内涝之苦。随着我们进入新时代,老百姓对这两方面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越来越敏感,而水务行业在满足老百姓要求的进程和能力,整体而言,有些滞后了。这就是传统水务行业的症结所在。说得再具体一点,一方面传统水务行业还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另一方面,传统水务行业自身可持续发展还存在问题,主业还处于亏损状态。这样,如何让水务企业再有动力自掏腰包,大力投建基础设施,采用先进管理和技术?
因此,水务改革的目标就是让传统的国有的供排水企业重新焕发青春,建立持续发展的动力系统,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装备水平,积极跨前,想人民所想,替政府所做,提供高质量的水务服务。
要达到水务改革的目的,采取什么样的手段也是政策部门需要挖空心思琢磨的问题。政府出资、或者用PPP模式建一批基础设施,不能解决问题,后面的投资需求怎么解决呢?全部用PPP吗?二十年来,水务的改革采用了不少手段,但每一个都有问题。好在二十年改革,特别是本世纪初的几年,把着力点放在建立以政企分开和市场化为导向的体制机制建设上,行业内基本上已经形成共识,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是这些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宣传和推广,传统的水务改革刚起了步就悄无声息了,或者说转到其它频道上去了。
所以,当前水务改革的频道还是要扭转到传统的水务行业,扭转到国有水务行业的体制机制建设和完善的频道上来。
二、水务改革的几个关键词
二十年前讲水务改革,总离不开“市场化”三个字,现在这三个字几乎不提了,说明对市场化的理解拿不准、方向不明确。但是无论瞄准什么方向,地方国有企业该做的事还是要完成的。回到二十年以前,上海的城市排水还是事业体制,完全靠财政吃饭,编制只有十几个人,怎么可能解决这么大一个城市的排水问题?直到成立了上海排水公司,按照公司化运作,引入了世界银行贷款,修建了大量的排水设施,向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征收排水费,才逐步解决了中心城区的内涝和污水处理问题。这就是水务改革的基本套路。除此之外,一个传统的水务企业或事业单位很难脱胎换骨,能级倍增。顺着这个套路,就可以衍生出水务改革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就是水务改革的四梁八柱,绕也绕不过去,一定要弄弄清楚,否则很容易受到各种奇谈怪论干扰。
三、水务改革的曲折进行时:以上海为例
二十多年前,上海就启动了水务改革。上海不仅仅是中国水业的先驱,还是中国水务改革的先驱。一百三十多年前,中国第一家现代化的自来水厂——上海杨树浦自来水厂就在上海诞生。仅仅是这家厂,现在看来,还诞生了几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第一”。她居然还是个外商独资,具有特许经营协议的PPP项目,还是个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伦敦证券交易所的IPO项目。1922年,上海还诞生了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污水处理厂——东区污水处理厂,仅仅比全世界第一个污水处理厂(1921)晚了一年。这两个水厂目前还在正常运行中。杨树浦水厂的主体建筑群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城堡式建筑,这在英国也几乎找不到了,所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许也可以列为第一。在水务PPP方面,上海也创造了几个第一,率先作了水厂的BOT项目,即上海大场自来水厂(1996),几乎与成都自来水六厂B厂同时。上海率先进行大体量的污水处理厂的BOT招商(竹园一厂、二厂170+50万吨/日)。更重要的是法国威立雅水务集团在中国第一个带管网运营的系统性PPP项目,从而带动整个中国水务等市场化进程。
四、当下的措施和未来的路
对任何地方和城市而言,水务改革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改不行,否则当地的水务建设与运营玩不转。用PPP来代替水务改革更加不行,相当于用镇痛膏治疗风湿病。所以,各地政府应该下定决心,立足改革,打造隶属于自身的水务子弟兵,最终做优作强,为当地的老百姓提供优质的水务服务。
水务改革具有系统性、阶段性、战略性和外部性的特征,其潜在的效应应该是在扎实工作以后慢慢发挥出来的。所以要想好当下采取什么措施来止血,来强身健体以及未来的路。先设想好未来的当地水务服务的图景,然后规划好水务企业应该达到的能力,最后设计好水务改革的路径。
根据上述讨论,当下的措施可以设计成遵循国家政策,形成水价定价机制,完改善本地国有水务企业现金流,恢复和提高融资能力,给与本地国有企业政策与项目支持,使企业能力迅速提高。未来的路包括建立监管,特别是经济监管平台和体系,建立特许经营制度,促进企业主动提高效率,完善法律法规。这些都是水务改革的基本套路。
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